求落籍
周韶〔宋代〕
陇上巢空岁月惊,忍看回首自梳翎。
开笼若放雪衣女,长念观音般若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陇上的鹦鹉巢空了,被人关进笼中已有多少年月了啊,扭过头自己用嘴梳理羽毛的孤独寂寞之状令人不忍相看。
如果打开笼子把这只白鹦鹉放回家乡,那你们就是大慈大悲的观音,就会得到常念佛经为你们求福的报答。
注释
梳翎:指鸟类梳理自身羽毛。
创作背景
这件事发生在宋神宗年间,当时大臣苏颂到杭州公干,知州陈襄设宴招待,由官妓周韶侍宴。周韶在当时已是苏杭一带名妓,常与达官贵人来往席间。有宋一代的大书法家兼品茶大家蔡襄,曾数次在“斗茶”中,败于周韶。席间,周韶请求苏颂帮他落籍(即从良,脱去妓籍)。苏颂当即指着廊下笼内的白鹦鹉说道:“若能以它为题,吟一首好诗,我就替你向陈太守求情。”周韶便自比为笼中白鹦鹉,即兴赋诗,提笔写道:“陇上巢空岁月惊,忍看回首自梳翎。开笼若放雪衣女,长念观音般若经。”诗成,众人为之喝彩。当时苏轼也在场,便说明当时周韶正在居丧,因此着白衣,周韶因此脱籍。周韶临走时,当时很多妓女来送行,据《侯鲭录》载:“同辈皆有诗送之。胡
简析
《求落籍》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首句说鹦鹉长期被囚禁于笼中,其孤独寂寞之状令人心生怜悯;次句说其梳理羽毛的场景令人不忍心看;后两句则表达了对于释放鹦鹉的强烈愿望,认为这是大功德一件。全诗情感真挚,寓意深刻,以鹦鹉比喻诗人自己,字里行间充溢着伤感,希望有人能助自己破开“樊笼”,脱去贱籍。
临江仙·千里潇湘挼蓝浦
秦观〔宋代〕
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昔日曾经。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石钟山记
苏轼〔宋代〕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千尺 一作:千仞)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