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归路直,乘月夜歌还。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傍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东皋(gāo)薄暮望,徙(xǐ)倚(yǐ)欲何依。
东皋: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近。徙倚: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秋色:一作“春色”。落晖:落日。
牧人驱犊(dú)返,猎马带禽归。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首联,景中含情,景中有人。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幅图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烟霞,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心里默默念着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地点,“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态,复杂抑郁。这两句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却把作者的心绪交代的一清二楚,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诗人从眼见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
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但是这些热闹是他们的,诗人什么也没有,有的就是寂寞和孤寂。
尾联,终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在房屋北边的菜园锄豆完毕,又从东边田地里收割黄米归来。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在这月圆的秋夜,恰与老友王处士相遇,更有星星点点的秋萤穿梭飞舞。
北场芸(yún)藿(huò)罢,东皋(gāo)刈(yì)黍(shǔ)归。
北场:房舍北边的场圃。芸藿:锄豆。芸,通“耘”,指耕耘。藿,指豆叶。东皋:房舍东边的田地。皋,水边高地。刈:割。黍:即黍子。单子叶禾本科植物,生长在北方,耐干旱。籽实淡黄色,常用来做黄糕和酿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yíng)飞。
萤:萤火虫。
作者王绩由隋入唐,诗风朴实自然,一洗齐梁华靡浮艳的旧习,在唐初诗上独树一帜。这首描写田园生活情趣小诗,质朴平淡中蕴含着丰富隽永诗情。颇能代表他艺术风格。
前两句写农事活动归来。北场、东皋不过泛说屋北场圃家东田野并非实指地名。“东皋”暗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诗句点明归隐躬耕身分。芸(通“耘”)藿就是锄豆,它和“刈黍”一样都是秋天农事活动。这两句平平叙述没有任何刻画渲染,平淡到几乎不见有诗。但这种随意平淡语调和舒缓从容节奏中透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习惯和一片萧散自得、悠闲自如的情趣。王绩归隐生活条件优裕。参加“芸藿”、“刈黍”一类田间劳动,只是他田园生活一种轻松愉快的点缀。这种生活所造成心境和谐平衡,是下两句所描绘“秋夜喜遇”情景的背景与条件。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带着日间田野劳动后轻微疲乏和快意安恬,怀着对归隐田园生活欣然自适,两位乡居老朋友在宁静美好的秋夜不期而遇了。这一个满月之夜,整个村庄和田野笼罩在一片明月辉映之中,显得格外静谧、安闲、和谐。穿梭飞舞着星星点点秋萤,织成一幅幅变幻不定的图案。它们的出现,给这宁静安闲山村秋夜增添了流动意致和欣然生意,使它不致显得单调与冷寂。同时这局部流动变幻又反过来更衬出了整个秋夜山村宁静安恬。这里对两相遇场面没有作任何面描写也没有一笔写“喜”字,但透过这幅由溶溶明月、点点流萤所组成山村秋夜画图,借助于“相逢”、“更值”这些感情色彩浓郁词语点染诗人那种沉醉于眼前美好景色中快意微醺,那种心境与环境契合无间、舒适安恬以及共对如此良夜幽景,两位朋友别有会心微笑和得意忘言情景都已经鲜明地呈现读者面前了。
以情驭景,以景托情,是这首诗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选取“北场”、“东皋”、“秋月”、“夜萤”这不同方位的四景对诗人逢友的兴奋心情进行点染,但每景又都饱含着诗人喜悦的情愫。前两句描绘在满载劳动的喜悦中与好友相逢的场景,有喜上加喜的意味蕴含其中。后两句写天公作美,友人得团聚,以喜庆之景来烘托遇友之喜,使诗歌境界弥漫着一种欢快的氛围。
王绩不少诗篇尽管流露出对封建礼教羁束不满却又往往表现出遗世独立、消极隐遁思想。他名篇《野望》同样不免有这种消极倾向。这首小诗虽写田园隐居生活却表现了乡居秋夜特有美以及对这种美的心领神会,色调明朗富于生活气息。他诗有真率自然、不假雕饰之长但有时却过于率直质朴而乏余蕴。
这首诗则既保持朴素自然优点又融情入景,不经意地点染出富于含蕴意境。从田园诗发展上看,陶诗重写意,王维田园诗则着意创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王绩这首诗不妨看作王维田园诗先声。从诗中还可以看到陶诗影响,但它从整体上说已经属于未来诗歌发展时代作品了。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已在外漂泊多年,年纪大了还不能怀乡。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在门前忽然遇到一位客人,他说是从故乡来的。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皱着眉头一起握手,停止了哭泣,露出笑容一起饮酒。
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情意恳切的询问旧朋友,详细周到地问起孩子们。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衰微的家族有很多兄弟侄儿,哪个去观赏园池亭台?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旧日的庭园如今是否依然存在?新树也该会栽上了。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
柳行植得疏密合适,茅草房修剪得有宽有窄。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从哪里移来的竹子?又栽种了几棵梅树?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渠沟里不该断绝水流,爱生青苔的石头是否依旧?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院中的果实哪一种先熟?林中的花哪一种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
客居的心情只想多询问,为我回答不要让我猜。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不久将乘坐下泽车驱马而行,回去铲除旧院中的杂草。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旅泊:漂泊,这里指在外做官,未能归回。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回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敛眉:皱起了眉,这里指掉泪动容,是表达思回之情。衔杯:喝酒。
殷(yīn)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访:询问。屈曲:详细周到。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衰宗:衰微的宗族,是一种自谦的说法,犹言“寒家”。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zhāi)宽窄裁。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jī)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
羁心:羁旅的情怀。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下泽:车名,是一种适于沼田行驶的短毂车。莱:草名,又名藜。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生田间、路边、荒地、宅旁等地,为古代贫者常食的野菜。
这是一首思回诗。作者在外居官多年,思念故回之情油然而生。这时,遇见了家回来的人,便殷勤问起亲戚朋旧、居室池台、园林植树等情况,表达了恋念故回的情思。
这首诗是写王绩绩在他回遇到故人,内容虽然质朴平淡,但是意境隽永。开篇便营造了一种意境,将读者带人诗人寄居的大都当中。根据后人考证,此处所说的旅泊多年的城市应当是长安城,城里车水马龙、房屋鳞次的繁华留住了诗人的脚步,所以诗人才有感而发,到老了仍然没有想着回家。
诗写得颇有意境,一开头它就把读者带到诗人寓居的他回京城里。这儿房屋鳞次栉比,车水马龙,以致诗人在外旅居多年,到老了仍没有想回故回,然而“乐不思蜀”只是表面的意思,继续读下去就可以发现“故回”始终魂牵梦绕在诗人心中。诗人忽然在自己门前遇到了多年不见的故回人,久别重逢,彼此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情不自禁地紧握着对方的手。接着客人被热情地请进了屋子,贤淑的主妇迅速准备好了洗尘的酒肴。座中,主客相谈十分亲热融洽。主人一个劲地询问着故回的事。他首先问起亲朋好友,连他们的孩子都仔仔细细地询问到了。
接下去,到诗人开始询问自己的宗族的近况。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他的二哥是《古镜记》的作者,此外还有弟兄四人。王通死于大业年末,他的儿子王福畤(王勃之父)、王福郊以及其他子侄在王绩作这首诗时,大都在故回,因此王诗说“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接着,诗人一连提了许多问题,问到旧居、栽树、建房、种竹、植梅、渠水、石苔、园果、林花等等。而这一连串的提问,在表现了诗人关心故回亲人的的迫切心情的同时,在人们的眼前呈现出一幅幅自然风景和社会生活图画。最后,诗人以叮嘱故人回答不要有顾虑和表示自己将告老回回作结,娓娓动听,余韵无穷。王绩受老庄思想影响较深,他的不少诗作尽管流露出对封建礼教羁束的不满,但也往往表现出遗世独立、消极隐遁的思想。读罢这首诗,使人感到王绩一生虽有逃避醉回的一面,但他又并非真如他所说的“长昏饮”,而是也有清醒和热爱生活的一面的。
诗中此处所用的连续提问法是很有艺术特色的,这类诗文形式复原了先秦以及秦汉文学诗歌常用的形式,例如《诗经》的《行露》当中,虽然只有十五句,却连用九个问句,以增强文字语气,强调人物情感。本诗也用了类似的连续提问法,虽然跟古诗文用途不同,但是却充分强调了作者悲喜交集、惆怅与激动共存的的情绪。
不过,诗人虽然情绪激动,满心渴望了解家回一草一木的变化,但是他却在最后四句当中诉说了自己的意愿。虽然羁旅在外只能问故人家回如何,但是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得到答案,而是期盼着不久就回到家回。亲自去走访曾经去过的地方,游戏于田野故园当中,以解多年思回之苦。
全诗质朴自然,并无雕砌的痕迹,平淡中见真味,含蓄中有深情,言浅而韵味无穷,一扫初唐诗坛的迤逦浮华的靡靡风气,正是王绩诗歌最主要的特色之一。王维的《杂诗》——“君自故回来,应知故回事,来日绮窗前,塞梅著花未”显然是受了王绩此诗的影响。特别是前两句和最后一句,与王绩的《在京思故园见回人问》意思几近相同,末句同样采用提问法。但是,王维的《杂诗》所表达的回情寄托在“塞梅”之上,而王绩的这首诗寄托情感的意象却比较多。
王绩的思想虽然受老庄影响颇深,不少诗作都流露出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渴望自由遗世的意思,这首诗亦有些许逃避的意思。然而,诗中的画面和真情却打动人心,充满了对人情事理的热爱和依恋,显然并非牢骚之作,实则读来娓娓动人,余韵不绝。
其一
幽人在何所,紫岩有仙躅。 月下横宝琴,此外将安欲。 材抽峄山干,徽点昆丘玉。 漆抱蛟龙唇,丝缠凤凰足。 前弹广陵罢,后以明光续。 百金买一声,千金传一曲。...
幽人:,幽居之士。这里指隐士。仙躅:仙人的足迹。这里指幽人的足迹。将安欲:还有什么企求呢。抽:拔。这里有选用的意思。峄山干:指生长在峄山的桐树。徽点:这里指琴面识点。点装饰、点缀。昆丘玉:形容美玉。昆丘,即古代传说中盛产美玉的昆山。又名昆冈。钟子期:古代善识琴音者。《吕氏春秋·八览·本 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之。方鼓琴,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太山!少选之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属:专注。这里有寄托之意。大夏:古国名。故地在今阿富汗北部、兴都库什山和阿姆河上游之间。犯霄密:竹枝茂密,高入云霄。犯,触接、碰到。鹓鸾:鹅鹪和鸾鸟,都是古代传说 中凤凰一类的神鸟。《庄子·秋水》“夫鸲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轩辕:即黄帝。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是传说中远下时代中原各部族的共同领袖。伶伦:黄帝乐官。相传黄帝曾命伶伦制乐律伶伦至大夏之西、阮瑜山(《汉书·津志》作昆仑山)之北,取竹截为十二管,又到阮瑜山下听风凰鸣叫,以定律音(乐律的标准音)。宝龟:龟的一种。《尔雅·释鱼》“一曰神龟,二曰灵龟,三曰摄龟,四曰宝龟,五曰文龟,六曰筮龟,七山龟,八曰泽龟,九曰水龟,十曰火龟。”这是古代对龟的不科学的分类。尺二寸古代祭祀占卜用的龟甲按占卜者的地位高低而尺寸不一《逸礼》“天子龟尺二寸,诸侯八寸大夫六寸,士民四寸。”诗言“尺二寸”,是指天子之包。由来:一直、从来。轻然:轻率的样子。溱洧:源出河南密县圣水峪,东南流会洧水,合流为双洎河。濡轨:沾湿车轴。递:一个接着一个。萦藟:缠绕。藟,通“累(缧)”。运会:时运际会。丰骨:指硕大的龟甲。输庙堂,献送入庙堂。《周礼·春官》“若有祭祀,则奉龟以往。”庙堂,太庙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 鲜腴:鲜美的肥肉;这里指龟肉。 藉:贡献。 笾:古代用以盛果脯的竹器,形如高脚盘。簋:古代青铜或陶制食器。一般为圆口圈足,有两耳;也有其它形状者。弃置:丢弃在一边。这里 指死亡。谁怨尤:怨恨谁呢。否:恶运。这里 指龟惨遭杀害。明卜:指占卜。《周礼·春官》“凡卜,以明火燕燋” 。钦所履:敬祀神灵以祈福祐。履,礼。《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布叶:舒展枝叶。捎,拂掠。何时:犹“几曾”“几时”。斤斧,即斧头。陨:损毁、毁伤。节:树木枝干交接处。这里指树枝。坐共:将共、半同。宁:岂、难道。匠石,《庄子·徐无鬼》中提到的一个技艺高超的木匠。石:木匠的名字。这里借指一般木医。王孙:古代对贵族子弟的统称。汉淮南小山《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后人即常用王外代指隐士。这里当指山居的人们。 屑:顾惜、在意。悠悠者:常怀忧思的人们。大耋:犹“高龄”“老年”。 耋,老,古指八十岁以上。一说,七十岁日耋。勿伤”,借以说明道家“知足”才能“全生”的道理。桂:秋季开花的常绿小乔木。自淮南小山《招隐士》把准同隐逸生活联系起来加以描写后,古诗中颇多将其作为隐逸出俗的象征加以吟咏。何苍苍:多么青翠。岁寒性: 不畏寒冷的性格。《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白之后雕也。桂树四季常青,故云。 连拳:同“连蜷”:弯曲 貌。偃蹇:屈曲貌。淮南小山《招隐士》“桂树从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 。相当:互相对称。荣荫:犹树荫。荣荫不厚,指桂树长得并不高大茂密。君:指桂树。罗:捕鸟的网。已:完毕。重云飏:飞入高空。重云,犹“重霄”。飏,同“扬”。昆阆木:指昆仑山上珍异 的树。《淮南子·地形训》“(昆仑)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昆阆,即指昆仑山。《水经注》“昆仑山三级,下曰樊间,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日层城,一一名天庭。”故云。蓬壶涨:指大海水。蓬壶,即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之一。晋干宝《搜神记》“三壶者,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二日蓬壶,三曰瀛壶。山形如壶,故曰壶也。”涨,水上升。这里指汹涌的海水。那远飞:怎么远飞了。那,犹“奈”,奈何。坐相望:正相望。荷:蒙受、承受。微禽:犹言小鸟”。这里是凤凰对自己的谦称。安足尚:哪里值得推崇、尊重呢。山缯缴:一种系有丝绳便于弋射飞鸟的短箭。缯,通“赠”。 力牧举:《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国。”班固说“力牧,黄帝相也”。举,荐拔,起用。箫韶:相传为虞舜之乐。古人认为政治同音乐关系密切,音乐雅正,则朝政清明。舜乐《箫韶》,故'凤凰来仪”。《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阿阁:四周有栋及檐雷的楼阁。这里指帝王宫殿。
第一首,王绩选择宝琴以自喻,“材抽峄山干,徽点昆丘玉。漆抱蛟龙唇,丝缠凤凰足。”都是自己才华的象征。而且宝琴又先后奏了《广陵散》和《楚明光》这样高雅的曲子,但曲高和寡,无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来欣赏,寄寓了他怀才不遇的感慨。
第二首王绩以翠竹自比,写了他所处的艰难的环境“霜霰封其柯,鹓鸾食其食”,不仅如此,还有性命之忧,“刀斧俄见寻,根株坐相失”。翠竹虽然有用,但却终遭到砍伐,反不如山上之草,得以繁茂生长。他上一首表现了出仕的愿望后,在这一首又马上表现出了消极的畏祸心理,又趋向于隐。这种心理状态又持续到下一首。
第三首写宝龟处身不慎,因此落入罗网,惨遭杀身之祸。王绩想到了出仕后政治生涯的风波无常,继上一首表现出了畏惧和隐逸避祸的心理。
在第二首和第三首王绩意欲归隐后,王绩第四首又写了松树,尽管生得其地,免遭砍伐,但却是自生自灭。“盛衰自有时,圣贤未尝屑”表现了王绩想到归隐虽可自保,但却不甘心无为无用的心理。出仕的欲望又有所抬头,接着又写了第五首。
第五首虽然写了“荣荫诚不厚,斤斧亦勿伤”,流露了王绩知足求全的心理,似乎道家的隐逸思想又占了上风,但最后一句“赤心许君时,此意那可忘”却又明显地表现出他渴望出仕的心理。
可将第六首视为前五首的总结和终结,它是王绩苦苦思索和挣扎后得出的一个结果。前几句写凤凰高翥远翔,表明了王绩决心归隐。但最后四句又写在“皇臣力牧举,帝乐箫韶畅”的时候,他自会重返朝阁,经世济用的。
《古意六首》风格朴质无华,完整地体现了王绩关于仕与隐的心理矛盾,同时也展现了一个从怀才不遇到归隐避祸,从不甘无用到意欲出仕,从决心归隐到期盼清明盛世重返朝阁的心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