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华夷文物贺新年,霜仗遥排凤阙前。
一片彩霞迎曙日,万条红烛动春天。
称觞山色和元气,端冕炉香叠瑞烟。
共说正初当圣泽,试过西掖问群贤。
...文物:文人。
凤阙:指皇宫,朝廷。
称觞:举起酒杯。称,举,兴。
西掖:宫阙西侧,后成为中书或中书省的别称。掖,宫掖,皇宫。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湓浦曾闻似衣带, 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江州司马啊,我的朋友,是不是平安依旧?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就在此处入海; 也听说那庐峰,比香炉峰更具神韵和风采。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岁末题诗寄托思念,却找不到送书的鸿雁; 遥望宫阙,那样渺远,身似病鹤一样孤单。
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
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的牵制,一味求佛问道; 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
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
湓浦:即湓水。
鸿:大雁。
望阙:仰望宫阙。
莫谩:不要。
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为诗人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绿柳枝头刚刚露出几颗嫩黄的柳眼。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若是等到长安城中花开似锦之际,满城都是赏花郊游之人。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诗家: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清景:清秀美丽的景色。清,一作“新”。新春:即早春。才黄:刚刚露出嫩黄的柳眼。匀:均匀,匀称。
若待上林花似锦(jǐn),出门俱(jù)是看花人。
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唐朝京城长安。锦:五色织成的绸绫。俱:全,都。看花人:此处双关进士及第者。唐时举进士及第者有在长安城中看花的风俗。
此诗抒写作者对早春的热爱之情。全诗构思巧妙,虽只有第二句实写春色,而描写春色又只以柳芽一处而概括早春全景。后半段虽写仲春观花的惯常盛况,实际却更加反衬早春的独特与诗人的慧眼。
此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前两句突出诗题中的“早春”之意。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这里有两层意思,既是表明,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同时也表明,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一个“清”字用得贴切。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显得很清幽。
第二句紧接第一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绘。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俗称“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觉得平淡无味。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宜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勾画得非常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极其欢悦和赞美之情。早春时节,气候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写新柳,恰好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上面已将早春之神写出,如再作具体描绘,必成赘疣。下联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即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京城长安。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若市。然而这种景色人人尽知,已无新鲜之感。此与上联,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此诗纳清极、秾极之景于一篇,格调极轻快。诗篇特从“诗家”的眼光来写,又寓有理趣,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种创作见解:即诗人必须感觉锐敏,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
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 花咽娇莺玉漱泉,名高半在御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繁弦:急切的乐声。玉殿:宫殿。禁:皇宫。禁林:皇宫中的园林。梨园:唐玄宗时教授伶人音乐舞蹈的场所,后称剧院为梨园。翻:谱曲。云门:也称《云门大卷》周代六舞之一。相传为黄帝时乐舞,周代用以祭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