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复仇议思想内涵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

《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柳宗元的这篇《驳复仇议》,是针对陈子昂的《复仇议状》而发的。既名为“驳”,就需要在了解对方论点的基础上,逐一加以辩驳,这对文章的逻辑性要求极高。陈子昂的议论,情理兼顾,颇得人心,在此情况下要提出驳议,其难度可想而知。柳宗元此文条分缕析,声情并茂,可谓辩驳文章的上乘之作。

武则天当政时,同州下圭人徐元庆之父徐爽,被下圭县尉赵师韫杀害。后赵师韫入朝为御史,徐元庆则更姓易名,在驿站之中充当仆役。过了很久,赵师韫恰好住在这个驿舍中,徐元庆便趁机亲手杀死了他,然后,投案自首。对于这个案件,当时朝中有不少人认为徐元庆为父报仇,是孝义刚烈的行为,应赦免他的罪;而陈子昂则认为,按照法律,擅自杀人的要处死。因此,他建议,应当对徐元庆依法论死,然后再对他替父报仇的行为予以表彰,并将此事编入律令。当时,大家都赞同陈子昂的主张。

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柳宗元先从一桩杀人案入手,分析“礼”“法”的区别和联系,然后逐层递进,驳斥陈子昂在这件案子上的谬论,引出自己的观点,论据翔实,分析到位,极具说服力。

柳宗元在论述中主要采用了演绎推理的方法。他先驳斥陈子昂的谬论。陈子昂认为“礼”“法”相辅而成,不能有所偏颇,要做到二者兼顾。柳宗元针对这一观点,找出它的矛盾之处,然后指出这样做的危害。也就是说,他紧抓陈子昂观点的要害不放.驳斥“诛而后旌”的谬论。

柳宗元首先论证了“礼”和“刑”的辩证关系,指出他们虽然本质上相同,但针对的具体对象和发挥的作用并不一样,从而得出“旌”和“诛”不可同时使用,否则会亵渎法典和破坏礼仪。紧接着,柳宗元提出应该遵循圣人查明真相以定赏罚的原则,在辨明事情原委的基础上准确地进行表彰或惩处,以此批驳陈子昂的谬论,从而肯定徐庆元的行为。

柳宗元在文章中引用许多事理作为论据,还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儒家经典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样就增加了论据的分量。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为增强文章的气势,他在列举证据或进行论证后,经常用一句简洁的反诘句结束,这不仅可以启发读者的思考,更能加强语言的力度,营造一种逼人的气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名句

热门搜索:迅雷下载苹果手机版种子磁力搜索天堂女明星名单大全80s手机电视电影磁力吧BT迅雷直播下载超性感美女明星头像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